有個地方,還未抵達,便已心生雀躍;
有片原野,雖是初見,卻似久別重逢;
有些描述,盡管沒圖,卻以身臨其境。于是小編將這篇滿是文字的攻略帶給大家,在這個視頻橫行的“浮躁”年代,確實很難有人去閱讀這樣的滿版文字,但每一次閱讀都能讓人心靜幾分,浮躁少幾分。
已不知多少次,在心底默念過甘南的模樣:奇異的山野,高聳的金殿,虔誠的朝圣者,彎曲的河流,還有那望不到邊的花開漫野。
地貌獨特、人文氣息濃郁的甘南,早已被無數(shù)文人騷客們吟哦著,還隱約記著那一首詩句:從寧靜的雪山到消失的海子/天哪,正在穿越的土地是多么廣闊/在這樣的驚嘆中/我們還是暴露了深藏于心的秘密……
有多少秘密滑落過眼簾,是湖泊蕩起的瀲滟,是山巒傾瀉的晨光,還是轉(zhuǎn)經(jīng)輪轉(zhuǎn)動的聲響……在這個陽光逐漸溫柔的八月,夏天就要過去,而這段旅程才剛剛開始。
1、清晨,爬過蜿蜒的石階,乘船渡過如鏡的冶海,再淌過彎曲的溪流,最后再爬上常爺廟前的山坡,便有了眼前這一幅青蔥的山水畫。
2、完全沒有預料到冶海之行會如此折騰,正當我們喘著粗氣,為追趕晨光而紛亂奔跑時,逆光的山坡上,一老者牽著馬兒正在云彩下踱步悠閑。
3、相較于冶海的沉寂,我更喜歡它周遭的彩色原野:黃綠相間的梯田,長滿了麥子和油菜,還有那勞作的農(nóng)人,此時正躬行在風吹麥浪的天地之間。
4、在陰郁的傍晚來到這里——尼巴村,依山而建的老村寨,其實就是土與木的層層堆疊,原本灰暗的老舊村落,殘留著一縷青灰色的吹煙,在這灰寂的世界里,長滿屋檐門楣的青草野花,是唯一看得見的季節(jié)痕跡。
5、村口經(jīng)輪房外的廊檐下,除了有二百多只經(jīng)筒外,木墻上還懸掛著不少寫有經(jīng)文的牛頭骨和羊頭骨…… 村民們虔誠地轉(zhuǎn)著經(jīng),仿佛是每日必做的功課,這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。
6、聽說,村里的很多老人從未走出過大山,他們就在這日復一日的朝拜中,活在最初的世界,從未別離。
7、米拉日巴佛閣的清晨,轉(zhuǎn)經(jīng)的人們絡繹不絕,篤篤的腳步聲、嗡嗡的誦經(jīng)聲、吱吱的經(jīng)筒轉(zhuǎn)動聲……那只大黃狗卻一直無視這流動的風景,它正在梵音裊裊的天地間,昏沉入夢。
8、原本期待,看一場米拉日巴佛閣的燦爛日出,但天氣依然陰沉,眼前的一切,蜃氣溟蒙,所有的山巒都半隱在晨霧里,世界靜寂,偶爾有飛鳥滑過天際,還有老阿媽正躬身向佛,獨自倚靠在山野的黎明之中。
9、而更遠的山嶺,那條小路通往的遠方,不知是誰正在誦念著“六字大明咒”,她的身影遠在天邊,但口中的誦念聲卻依和在風中,似乎就縈繞在耳畔。
10、雖然,早已在網(wǎng)絡上見過扎尕那的攝影作品,雖然,早已無數(shù)次在心底勾畫過它的壯美,但所有的想象,都遠不及親眼目睹它的真容來的震撼。無法形容初見扎尕那時的心情,隨行同伴的齊聲尖叫聲,便是發(fā)自內(nèi)心的、最自然的贊嘆。
11、清晨的扎尕那,攝影人都伸長了脖子,等待太陽挪移到高高的山尖。當?shù)谝豢|陽光照耀進原野,勞作歸來的人們,便是晨光里最耀眼的主角。
12、沐浴過扎尕那溫暖的陽光,也在寒冷的午夜,抬頭仰望扎尕那閃爍的星空。站在高高的拉桑寺的佛塔下,頭頂上的每一盞星光,都那么地清晰,看起來像一粒粒銀砂子,明澈至極。我相信,每一座孤島都被深海擁抱,每一顆星星都與銀河相交,而每一個平凡茍且的人生,心中一定還住著大海星辰。
13、郎木寺鎮(zhèn)很繁華,街上行走著各色人等,在中國其它景區(qū)難以見到的老外,在這里似乎很是常見。這個號稱“東方瑞士”的小鎮(zhèn),在車水馬龍的轟鳴聲中,顯的過于喧鬧。在爬過一個高坡,進入賽赤寺大經(jīng)堂東側(cè)的小胡同里后,這份熱鬧才會被徹底拋開。這處陰涼的胡同口,沒有紛涌的游客,只有藍天紅幔,雕梁白墻,僧袍翻飛,或許,這才是郎木寺最本真的模樣。
14、藏區(qū)寺院不僅是宗教中心,也是文化教育中心。賽赤寺的小阿卡們,平時不光要學習佛法,還會接觸文化知識,甚至還會有英語課,一天的學業(yè)甚為忙碌。這不,下午四點的樹蔭里,小阿卡們正在練習金剛舞,為幾天后的祈福法會做準備。沒帶面具的金剛舞,雖沒有那么強烈的儀式感,卻顯得更為柔美,在躍動的一招一式中,在篤定的眼神里,在鑼鼓起落的回合間,陽光透過樹梢正灑落一地光蔭。
15、藍色的天空中,隨意涂抹著幾朵云彩;遠處的紅石崖如一堵寬厚的胸膛,圍擋起車水馬龍的雜亂小鎮(zhèn);近處的綠色山野,擁簇著金光燦燦的寺院;曬佛臺所處的山坡上,老阿媽正合掌靜默不語……這便是我眼見的郎木寺,也喧鬧亦寧靜,也雜亂亦純凈。
16、八月的瑪曲草原,青草漫野,牛羊成群,花開成海,這里的每一縷空氣里,都漂浮著野花的芬芳和青草的氣息。
17、草原深處,還能見到傳統(tǒng)的“黑帳篷”,這是一種用牦牛絨手工縫制而成,篷頂有長方形天窗的藏式帳篷。高原牧民逐水草而居,一年當中在冬、夏季牧場來往遷徙,黑帳篷因攜帶方便,成為他們流動的家。千百年來,藏族牧民支起黑色帳篷,在草原上休養(yǎng)生息,男人放牧,女人操持著家務,土灶中燃燒著的爐火,和那天窗下透射的陽光,便是藏族牧民生活變遷的見證。
18、瑪曲草原,流經(jīng)其間的河流眾多,這其中就包括:黃河、白龍江、洮河、大夏河等。黃河從發(fā)源后的第一個大彎就是瑪曲縣,而瑪曲就是藏語“黃河”的意思。正因為星羅棋布的大小湖泊和濕地河流,才使得這里的原野格外豐美。夕陽西下,流水天涯的豐潤景像,是我最念想的草原風景。
19、一條長長的街道,往東是塵世,往西是佛門,沒有既定的界線,但一切又劃分的井井有條,商店、車輛、斑馬線、僧侶、轉(zhuǎn)經(jīng)筒、殿宇,穿過塵世來到拉卜楞寺,也是一場極為浪漫的旅程。
20、當太陽墜于鳳嶺山,一場辯經(jīng)便在空曠的辯經(jīng)廣場上開始了。阿卡們?nèi)宄扇?,席地圍坐好之后,“問難者”便低喝一聲:“底”,隨即雙掌清脆一擊,便開始發(fā)問。一開始,問難者就會一步步,向端坐在地上的“立宗人”逼近,而且還隨著辯論的深入,問難者一會鼓掌助威,一會舞動念珠、拉袍撩衣,或是高聲怪叫,甚至是做出奚落對方的動作。相較于問難者的輕松暢快,立宗人卻似乎顯得格外嚴肅,一會抓耳撓腮,一會低頭思索, 這樣的場面,頗有些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味道。
21、阿卡的聚集,也引來了眾多藏民的叩拜,昏沉的傍晚,我遠遠地拍下每一個虔誠的身影。此時的拉卜楞寺,于我來說,這只是一次旅行,而對于他們來說,這是一輩子的旅程。
22、“甘南真的那么好么?”眾多朋友在微信上問我。這又讓我想起在扎尕那擁堵的山路上,無數(shù)個進山的旅人問我的那一句:“里面到底有什么好看的?”面對被堵在路上的焦急眼神,我一個個地詳細地解說著扎尕那的情況。不過,是天堂還是稀松平常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定義。
23、真正的旅行,無關目的地,你所遇見的美好,其實都是你心中的倒影,心中晴朗,必定陽光燦爛,心中虔誠,必定寧靜悠遠。
24、旅行就是一場儀式,在孤獨的山野里,在天堂般的鏡畫里,你揮灑著詩和遠方。越過千山萬水,只為遇見最初的自己。
正值國慶第一天,這樣一篇文學氣質(zhì)濃郁的攻略送給您,希望可以陶冶您日常緊張的神經(jīng)。
未完待續(xù)……重慶旅行社推薦閱讀
關于我們 | 聯(lián)系我們 | 網(wǎng)站地圖 | 合作伙伴 | 法律聲明 | 人才招聘 | 安全提示
友情鏈接: